close
漁舟唱晚- 古箏樂曲

《漁舟唱晚》的曲名取自唐朝詩人王勃 (649—676)在《滕王閣序》裡:“落霞與孤鶩齊飛,秋水共長天一色。漁舟唱晚,響窮彭蠡(音:離)之濱;雁陣驚寒,聲斷衡陽之浦。”中的“漁舟唱晚”四個字,詩句形像地顯露了古代的江南水鄉在夕陽西下的老景中,漁舟紛纭歸航,江面歌聲四起的動人畫面。

    本曲是一首反映中國古代東海漁民勤懇而幸福的古曲,旋律美麗,意境深遠。曲子以抒情的慢板起頭,描述平靜的海洋上,漁民出海捕魚的情景,接著讴歌性的柔板,陳述漁民們快樂工作的情形;第三段施展闡發了在海上猝遇風暴,漁民們處變不驚,堅定奮鬥的場面。最後音樂復歸寧靜,以示風浪事後,在落日的餘暉中,漁民們豐收而歸,點點帆影的錦繡畫面。 這是一首近代文化箏藝流派的代表作,彈法及表示方式繁多,深受人們的愛好,多年來國內外盛傳不衰。

濫觞

關於這首樂曲的來歷,比力遍及的說法,是古琴演奏家婁樹華於20世紀30年月中期,根據山東古曲《回去來辭》的素材改編而成。情趣內衣另外一種說法,是山東古琴家金灼南根據撒播於山東聊城地域的民間傳統箏曲《雙板》及其演化的兩首樂曲《三環套日》和《流水激石》改編而成,20世紀30年代,金灼南將此曲傳給婁樹華,婁樹華在進一步改編時,在樂曲的後半部門充分應用了箏的“花指”技巧,使音願意境更為光鮮、生動,從而使這首箏曲得以普遍撒佈。

樂曲分析

樂曲最先,以美麗典雅的曲調、舒緩的節拍,描畫出一幅夕陽映萬頃碧波的畫面。接著,以66 116 為種子材料逐層遞降,音樂活躍而富有情趣。當它再次轉變反復時,採用五聲音階的迴旋,環繞3561 55 2356 33層層著落,此旋律不但氣勢派頭性很強,且十分美麗悅耳,確有“唱晚”之趣。最後先遞升後遞降的旋律接合成一個循環圈,並加以屢次反復,並且速度逐次加速,表現了表情喜悅的漁民悠悠自得,片片白帆趁波逐浪,漁舟滿載而歸的情景。這首富於詩情畫意的箏曲曾被改編為高胡 、 古箏二重奏及小提琴獨奏曲。飛機杯在多數音樂教材中可見得此曲。

全曲大致可分為三段。
第一段,慢板。這是一段婉轉如歌、安穩流利的抒情性樂段。合營左手的揉、吟等吹奏技巧,音樂展現了優美的湖光山色——逐漸西沉的斜陽,徐徐移動的帆影,輕輕歌唱的漁民……給人以“唱晚”之意,抒發了作者心裏的感觸感染和對風景的讚賞。

第二段,音樂速度加快。這段旋律早年一段音樂發展而來,從全曲來看,“徵”音是旋律的中間音,進入第二段泛起了清角音“4”,使旋律短暫離調,轉入部屬調,造成對比和轉變。情趣用品這段音樂形像地體現了漁夫盪槳歸舟、乘風浪浪前進的歡欣情感。

第三段,快板。在旋律的進行中,應用了一連串的音型模進和變奏手法。形像地描繪了盪槳聲、搖櫓聲和浪花飛濺聲。隨著音樂的成長,速度漸次加速,力度不斷加強,加上凸起應用了古箏特有的各類按滑疊用的催板奏法,揭示出漁舟近岸、漁歌飛揚的熱烈情景。

在高潮忽然切住後,尾聲徐徐流出,其音調是第二段一個樂句的緊縮,最後竣事在宮音上,出人不測又耐人尋味。

 

作者簡介

婁樹華(1907—1952)古箏吹奏家。河北玉田人。1925年在北京師從河南魏子猷學箏。1935、1936年隨中國音樂旅行團赴歐洲列國介紹中國箏藝術。跳蛋同年錄製《全國大同》、《關雎》等箏獨奏樂曲唱片。婁樹華多年從事箏的教學工作,曾改變箏曲的傳統工尺譜記譜方式,以便於按譜吹奏。編有箏操演曲21首及《箏曲選集》。
金灼南(1882年—1976年)別名金葵生,號秋圃居士,清末庠生,臨清市金郝莊人。古箏演奏家。生前歷任山東省政協委員、省文史館研究員、南京藝術學院和山東藝專(今山東藝術學院)古箏傳授。


【資料濫觞】:互動百科


 

 
長雲樂集 2013/06/23 馮淑貞-漁舟唱晚 (Ⅱ)

 
2012/8/18 莊美華、馮淑貞-漁舟唱晚(Ⅰ)


2011/7/31  葉明麗、莊美華--漁舟唱晚(Ⅱ)

2016/09/11顏春枝--漁舟唱晚